“七年之痒”并非中国本土的成语,它最初指的是一种皮肤病,患者皮肤上会出现红疙瘩,且瘙痒症状会持续7年。这个词被运用到感情领域,源于1955年玛丽莲·梦露主演的经典电影《The Seven Year Itch》。电影讲述了一位结婚七年的男子,在妻子去度假后,被新搬来的女房客撩拨得整日心猿意马。不过,最终男子悬崖勒马,回归了家庭。从这部电影之后,“七年之痒”就成为了婚姻出现问题或有外遇的代名词。
在婚姻语境里,“七年之痒”是指夫妻经过热恋步入婚姻,到了第七个年头时,随着彼此的熟悉,生活压力逐渐消磨了浪漫与潇洒,婚姻进入第一个危险期。所谓“一年新鲜、二年熟悉、三年乏味、四年思考、五年计划、六年蠢动、七年行动”,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过程。此时,夫妻双方可能会因为生活的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,到达倦怠期,面临一次危机考验。比如,夫妻之间可能会频繁争吵,也可能选择冷静地分离。
从生理角度来看,爱情其实是相关的人和事物促使大脑产生大量爱情激素的结果,这些神经传导物质帮助细胞传送脉冲。而当大脑分泌出婚姻激素时,会让人感到愉悦,认为是对方带来的幸福感,从而控制爱情忠诚度,使二人步入婚姻殿堂。然而,婚姻激素与爱情激素不会一直保持,大约七年左右,人的大脑会倦怠,这些激素会减少或消失,此时人可能会对这段爱情产生否定,寻找新的刺激,这就是七年之痒产生的生理缘由。
人是追求刺激和新鲜感的动物,长时间面对同一个人,难免会产生厌倦感。在婚姻的前几年,夫妻双方可能会因为新鲜感和激情而忽略一些问题,但到了第七年,随着新鲜感的褪去,双方的缺点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。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,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。此外,生活的压力也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。例如,工作压力、经济压力、子女教育问题等,都可能让夫妻双方感到疲惫和焦虑,从而影响彼此的情绪和关系。
关于感情中“痒”出现的时间,不同的调查有不同的结果。早在70年前金西的性学报告中,对2000名已婚男子的调查显示,有40%的人声称在第一次婚姻中便开始寻求婚外性关系,其中大部分人发生在婚后前五年;与此同时,有20%的已婚女性承认有婚外性关系,其中半数是在婚后第七年之前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某大学访问了4000对夫妇并跟踪20年之久,结果显示婚后14年才是夫妻或情侣感情生活的重要关口,不少男女在共同生活14年后分道扬镳。联合国的统计涉及62个国家地区和民族,结果显示结婚第四年是离婚的高峰期。由此可见,“痒”是必然的,但具体在多少年出现并没有定论,可能是1年、4年、7年,也可能是14年或17年。
沟通是解决夫妻之间问题的关键。夫妻双方应该定期进行深入的交流,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,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。在沟通时,要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,尊重对方的感受,避免争吵和指责。例如,可以每周安排一次“谈心时间”,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彼此的工作、生活和感情。
为了避免婚姻生活的平淡,夫妻双方可以尝试一些新的事物,增加生活的乐趣。比如,一起学习一项新的技能,如绘画、舞蹈、烹饪等;一起去旅行,体验不同的文化和风景;偶尔给对方一个小惊喜,如送一束花、一份小礼物等。这些都可以让夫妻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。
在婚姻中,夫妻双方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。此时,互相理解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当一方遇到困难时,另一方应该给予鼓励和帮助,共同面对问题。例如,当丈夫工作压力大时,妻子可以多关心他,为他分担一些家务;当妻子为子女教育问题烦恼时,丈夫可以和她一起商量解决方案。
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让夫妻双方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交流机会,增进彼此的感情。夫妻可以一起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活动,如读书俱乐部、运动俱乐部等。通过共同参与这些活动,不仅可以丰富生活,还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。
有一对夫妻,他们在结婚第七年时也遇到了“七年之痒”的问题。夫妻之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争吵,感情变得越来越淡。后来,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决定一起努力解决。他们开始加强沟通,每周都会安排一次“谈心时间”,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。同时,他们还一起学习了烹饪,每个周末都会一起做一顿丰盛的晚餐。此外,他们还利用假期一起去旅行,体验不同的生活。通过这些努力,他们的感情逐渐恢复,成功度过了“七年之痒”。现在,他们的婚姻生活依然幸福美满。这个案例告诉我们,只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,积极应对,就可以成功度过“七年之痒”,让婚姻更加长久。